如果缺乏仔细规划和影响力评估,慈善家往往难以了解其捐赠所创造的成果。如何才能准确评估慈善事业的绩效?
每个慈善家都希望创造正面的影响,并且将影响力加以量化越来越重要。传统捐款主导的「支票簿慈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如今,慈善家希望确保在他们关心的慈善工作上,能创造最大的改变。为了实现长期的变革,他们采取了更具策略性的思维。随着他们与非牟利组织的接触变得更熟练多元,他们的影响力评估方法也势必变得更为精细。
致力支持新加坡弱势青年的 Octava 基金会行政总裁 Raman Sidhu 表示:「慈善领域迫切希望能够衡量变革的程度。即使不能在短期内实现,至少也应在中期达到。」
她补充:「你起码应该得到『表面效度』或基于数据的保证,确保你的支持将长远为合作的社区带来正面影响。」
然而,亚洲各地的家族都发现,要衡量善心带来多少社会和文化影响,尤其是当他们采用了多维度的方法,投资涵盖多年的慈善项目时,这个挑战可谓艰巨。
Rumah 集团董事 Thomas Riber Knudsen 谈及衡量他和妻子在海洋保育方面的工作何其复杂。他解释:「我们正在菲律宾投资一家海藻公司,旨在改善海洋环境。这家公司支持生态系统并促进生物多样性,意味着渔民可以捕获更多鱼,也为海藻养殖者创造就业机会。 」
「与此同时,它可以封存碳,有助减缓温室气体效应。正因它涉及几个领域,对我们别具吸引力。」
现今包罗万象的慈善事业
根据 星展私人银行 的最新研究,大多数家族办公室都有信心,他们能够衡量家族慈善事业的影响力。不过,也有为数不少的人意识到尚有改进空间。
三分之二的人承认,他们需要更好地量化其对慈善机构和社会企业的投资所带来的影响。此外,67% 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支持非牟利组织之前会加强审查,例如评估其领导层和财务报表。
由于他们支持的项目种类繁多,家族办公室和基金会都在设计量身定做的影响力评估。
新加坡 ECCA 家族基金会意识到,要在整个投资组合中综合计算影响力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们设计属于自己的一套框架。这一框架从两个层面衡量成果,分别是伙伴从合作关系中获得的成果,以及社区因集体行动而实现的成果。这些成果涵盖环境健康、社区繁荣和个人赋权等范畴。
ECCA 使用多个指标来衡量这些成果的进展,包括基于流程的指标,以追踪评估受资助组织在合作后的能力表现。
ECCA 董事总经理Carol Liew 表示:「我们本身不仅支持项目,还希望我们的合作伙伴茁壮成长。我们会想,他们的财务和治理有所改善吗?他们有改进衡量影响力或聘用人才的方式吗?他们作为一家机构的运作方式有改变吗?」
影响力评估,取决于执行环境
社会企业和慈善机构并非独立存在,慈善家在与它们合作前,应该考虑更广泛的社会背景。贫穷、种族冲突和侵犯人权等潜在挑战,都可能对计划的成功产生影响。因此,影响力评估应利用问卷调查、焦点小组和访谈的方式,收集过往和当前的资讯。
总部位于新加坡的蔡氏基金会采用了一种方法,分析每个项目的总成本和收益,包括无形的社会成果。慈善事业总监 Chua Weiling 解释说:「我们量化项目影响力的其中一种方法,是透过社会投资回报(SROI)研究。」基金会接待了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蔡天宝社区领袖培育中心的学生研究员,由他们协助制定项目的 SROI。 」
置衡量于设计
过去,影响力评估往往位居次要。如今,许多慈善家将其视为策略的重中之中,并在项目开始时尽量引入评估机制。
菲律宾 HOPE 集团和 PCX 集团的创办人 Nanette Medved-Po 正是如此,这两家社会企业分别支持可持续教育和塑胶污染,她推动这两个项目时都制定了具体指标。
她说:「我建立Generation HOPE 和PCX 的方式让我可以专注于影响力指标,因为两者都与收益直接息息相关。就Generation HOPE 而言,指标代表我们能建造多少教室、帮助多少学生、种植多少树木、增加的碳封存,以及改善的小农生计。而PCX,我们专注于清理了多少吨塑胶垃圾,确保其不污染自然。」
要衡量影响力,没有完美的方法,正如没有单一形式的慈善事业。即便是经验丰富的投资者,也很难全盘量化其捐赠所带来的影响力。然而,如果我们仔细思考哪些评估方法和标准对自己的项目最有意义,并运用合适工具,收集和分析这特定情况中的资讯,我们便能更清晰具体地了解影响有多远。
妥善的影响力管理,最终能够透过提供成功的证据,加深慈善家的影响力,并为他们未来更有效的投资提供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