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展私人銀行
特別策劃
星展私人銀行
This content was paid for by DBS Private Bank and produced in partnership with the Financial Times Commercial department.

星展私人銀行

亞洲藝術市場的變革:
家族辦公室與收藏的未來

0%

亞洲家族辦公室與高淨值人士正在重塑當今全球藝術市場

亞洲高淨值家族對藝術充滿熱情。一些家族將藝術視為投資,認為儘管傳統市場波動不斷,藝術品仍有望持續增值;另一些家族將藝術視為一項能夠保護文化傳統的慈善事業;還有一些家族將藝術收藏視為滋養思想和精神的泉澤,有助於為子孫後代創造寶貴傳承。

這種熱情解釋了為何在近年來全球藝術市場普遍低迷的情況下,亞洲藝術市場前景依舊光明。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新加坡市場驚人的銷售額和活躍的博覽會足以支撐起這種樂觀的市場情緒。

蘇富比 (Sotheby) 歐洲和亞洲印象派及現代藝術資深專家施勝文 (Simon Stock) 表示:「 過去十年,亞洲在全球藝術市場上嶄露鋒芒。許多收藏家正不斷擴充自身的昔日、現代及當代亞洲藝術收藏,對西方頂級藝術作品的收藏愛好也承受住了宏觀經濟環境的考驗。」施勝文補充道,他還發現亞太地區的年輕收藏家對數字藝術的興趣日益濃厚。

星展私人銀行的近期研究探討了亞洲收藏家為何不僅投資於西方大師的頂級畫作,同時還支持亞洲的新銳及成熟藝術家,購置能夠反映亞洲的歷史發展和現狀變遷的藝術作品。通過這種方式,許多收藏家發現,與藝術家的互動能夠賦予其觀察自我的嶄新視角,使其能夠將自身的人生經歷置於更加宏大的背景之中。

連結藝術、商業與科技

香港收藏家劉家明 (Alan Lau) 認為,他所青睞的藝術家,如亞洲概念藝術家八木良太 (Lyota Yagi) 和白雙全 (Tozer Pak),與其在科技和創新領域的事業存在些許聯繫。劉家明表示,他與藝術家之間的這種有益聯結,表明企業和投資者將有望從更具創新性的思維方式中獲得更多收益。劉家明闡釋道:「商業中的突破性機遇來自各種想法的交織碰撞,而這正是藝術家與策展人的日常。」

許少全 (Koh Seow Chuan) 以其建築視角助力勾勒出新加坡如今的天際線。他對此持有類似看法,這種看法源自他數十年來收藏鍾泗濱(Cheong Soo Pieng) 和林子平(Lim Tze Peng)等已故新加坡大師作品的經歷。

他表示:「我與新加坡藝術家的個人聯繫使我更加堅信,深入人心的新穎創作方式,可幫助個人在專業上取得更大成功。即使某個項目或許頗具挑戰性,也會令人內心振奮,激勵身邊志同道合的朋友。」

亞洲收藏家常常迫切想與廣大受眾分享自身的熱愛,讓觀者也能從那些激勵他們的作品中獲得同樣充實豐盈的感受。這也是除單純購買作品之外,收藏家可為藝術家的職業生涯創造積極影響的方式。

科技企業家顧仁寶 (Tony Gu) 的個人收藏正是出於這種目的。「為藝術家提供支持,某種角度而言就是要為他們開啟機會之門。」他說道,「我會把藝術家介紹給重要聯繫人,還會邀請朋友去參加他們的展覽。我欣賞藝術,內心與藝術產生共鳴,同時衷心希望其他人也能看到藝術的價值。」

讓藝術變得觸手可及

對於許多家族而言,與公眾分享藏品的渴望是慈善活動的延伸,此舉能夠使幾代人相互凝聚 ,為了共同的長期事業而努力。近年來,鮮少有家族能像印度納達爾 (Nadar) 家族這般,把這項事業發展得如此宏大。

早在 20 世紀 90 年代,基蘭·納達爾 (Kiran Nadar) 便踏上了收藏之旅。在結識了 M.F. 侯賽因 (MF Husain)、曼吉特·巴瓦 (Manjit Bawa) 等頗具影響力的 20 世紀印度藝術家後,基蘭·納達爾於 2010 年在新德里開設了基蘭·納達爾藝術博物館 (Kiran Nadar Museum of Art, KNMA)。她表示:「當我與藝術家直接交流,理解藝術家看待世界的方式時,心中就會逐漸形成不同的觀點。」

如今,她藝術博物館中已有逾 15,000 件藏品,而且這個數字還在快速增長。「在印度,人們對藝術在知識教育和文化滋養方面的作用理解有限。」她說道,「我想改變這種局面,讓藝術成為人人都能觸手可及的事物,而不是那些原本就是收藏家或鑒賞家之人的專屬。」

納達爾闡述了自己守護藏品以供後人欣賞藝術和增長見識的責任感。她透露了自己的長期願景,這種願景在星展私人銀行採訪的多位收藏家身上皆有明顯體現。歸根結底,正是這種對藝術的熱愛,使藝術收藏社區以及家族的未來世代互相凝聚,推動著當今亞洲的嚴肅藝術收藏。

新加坡秋齋藏畫 (Qiu Zhai Art Studio) 創始人曾國和 (Chan Kok Hua) 表示:「無論是尊貴的王室,還是民間收藏家,無人能永遠擁有這些藏品。收藏愛好者可以在四、五十年裡擁有某件藏品,而後這件作品將轉而由其他人繼續傳承珍藏。這就是藝術收藏的本質。」